Monday, June 29, 2009

應該要翻工了...

今天應該是翻工的"好"日子, 但不知怎的, 昨天下午開始腸胃隱隱作痛, 沒有停止, 還越痛越厲害. 不明白為什麼會有腸胃痛, 現在吃東西已經很清淡了. 我在想是不是那煲湯呢? 我的老火靚湯, 候頭菇+寮參+花膠+響螺....我知道寮參+花膠是不容易消化的, 莫非這個出了問題???

昨晚半夜要起身吃醫院給我的超強止痛藥才可以安睡(這個我做完手法也不想吃), 今天七時多想起床翻工也不是在狀態中, 也決定請多一天病假. 可以的話, 現在的我會比以前"鍚身"了, 雖然我也很想快些回復工作, 呆在家裡己有兩星期了, 不過翻到公司都係沒有什麼好日子過.

今天煲了一煲白粥, 好淡, 好淡.....愛吃的我還要介口多一至兩個月, 慘!

北京 - 什刹海(9)...

什刹海是前海, 後海及西海組成, 所謂海, 其實即是湖. 那裡還保存一些很好的民居, 四合院, 胡同等等. 很多遊客也愛乘三輪車遊覽, 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及腳骨力. 不過, 我依然喜歡自己行.


什刹海的湖邊已變成酒吧街, 看見很多有特色的酒吧!

每天太約三, 四時, 他們就會開始把梳化搬出外面, 準備做生意.

在什刹海附近, 有一個頗出名食的地方 - "九門小吃", 它是集合了很多地道的家傳老店.

我就慕名而去, 還小有地坐的士, 因為知道那裡比較難找, 不過也可順路去什刹海, 那裡地鐵是不到的. 就算"打車", 也要九曲十三彎才找到.



九門小吃的正門
但看見這個冷清場面, 加上那裡的小食檔主, 很像以前中國的工作模式(還是現在也是?), 有些人在午睡, 有些趴在桌子上, 他們看似很懶散的....

我看見食物也不太吸引, 真的大打折扣!

既然來到, 不太吸引, 也要試試.
這裡是要買一張食物咭(分40元或100元), 然後到食檔自行扣錢, 吃完後, 咭還有餘錢便可到櫃檯退口. 但這裡的食物不算便宜.
北京很出名的是"爆肚", 其實即是我們廣東式的白焯, 肚是牛/羊肚.
這個是牛肚仁, 是肚裡最矜貴的部份, 這小碟便要30元.


這個是灌腸, 腸其實不是內臟, 是一些年糕似的東西炸出來, 用旁邊的湯汁沾來吃, 很不錯. 這個不太油. 記得在張家界也吃過類似的東西, 但那裡咬一口便成口油.

這個杏仁茶, 睇個樣, 好唔掂!

好似漿糊一樣, 吃了一啖, 唔食!
在北京的甜品, 所謂茶其實只是"糊仔", 不喜歡的不要食呀!


行過什刹海, 行過千竿五號, 黃昏時找到這間很出名吃爆肚的食店 - "爆肚張".

對, 又是爆肚, 今次叫了很馳名的爆羊肚仁, 但忘記了拍照, 它的賣相就如上面的牛肚仁, 沒有怎樣分別, 食法, 味道, 口感也一樣, 但價錢就貴一點點.

但我看見當地人, 喜吃爆牛柏葉多一些.


芝麻餅, 只是1 元一個, 好食.
看, 很有層次的, 不是死死實實.

玫瑰棗 - 還以為是什麼東西, 只是紅棗, 但味道很好, 不太甜! 5元一盆.

我自己也吃了半盆.

食後心得, 爆肚張比起九門小吃好很多, 價錢又平, 九門小吃可以不去了!

在爆肚張後面也是一個小遊點 - 烟袋斜街. 話說北京所有街道都是直直的縱橫交錯, 就只有這條街在地圖看上去是斜的.


烟袋斜街兩旁都是商店, 沒有怎樣特別.

Saturday, June 27, 2009

北京 - 千竿五號 (8)....

這是一個比較有規模值得參觀的北京四合院, 地址是千竿胡同五號, 就在後海附近.

我差不多繞了後海一圈才找到. 但當我問路時, 當地的北京人不建議我去, 說己經關了門, 不對外參觀, 我當然有些不服氣, 走了那麼多路, 當時就抱着起碼望望門口也好的心情, 就繼續上路.

Add Image


到了門口時, 門是半掩的, 我就胆粗粗的推門而入, 裡面果然沒有遊人, 只得一兩位當地的北京人在打理, 我看見一位大約五十來歲的女士, 就問她可否參觀一下, 她看了我, 問我是否香港來的, 我答是呀, 她就答應了我可以參觀, 但要付RMB20, 這個當然沒有問題了. 因為現在千竿五號確實不是對外開放, 因為以住的經驗是太多遊客, 另到四合院太繁雜, 亦有些破壞, 所以決定只開放給一些真是有誠意看的遊客, 好像我啦....呵呵!


這位女士名叫"張大姐", 她很健談, 她泡了一壺茶給我, 然後就慢慢的專人給我講解, 我真的獲益良多呀, 只是我的普通話, 真的很普通, 再加上是北京話, 但我也可以明白七至八成.



************


這就是千竿五號的大門, 有意思的, 而我記得及明白就是門的左右兩邊, 那些橫紋的就是等於人的手臂.


門前的石階(不是每一戶都有石階的), 證明屋主曾任高官, 即是大戶人家.


看見這個屋頂有個"飛起"的東西(也不是每戶人家有的), 也是大戶人家, 也曾經有人當過官才可以擁有.

進入屋內, 天花頂完全沒有改裝過, 也是以前的樣子.

進門後, 就可以看見這個"影壁", 分屋內及屋外兩種, 而這裡當然是在屋內.

"影壁"旁通過去的就是"垂花門", 因有花蕾狀簷柱而得名(見下圖).

這裡也稱"二門", 以前不是一個走廊, 它兩邊封了, 只開中間一扇門. 古代未婚女子, 三步不出閨門, 就是不能出這個二門, 只可以留在內院活動.

垂花門的花蕾狀簷柱

而在這個垂花門的走廊上, 如果張大姐不說, 我也不留意到地上這個暗格


打開門後, 原來是一個秘密通道, 是以前打仗時用的.


這個通道可以通向屋的後面, 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防空道.



這就是垂花門的全景, 記住以前真正的垂花門, 中間只有一個門口, 兩旁是牆.

垂花門後面的那個房子是"倒座房", 在四合院的南端, 用來接待客人的, 或供下人居住.

我進門後, 就是在倒座房裡碰見張大姐.




在倒座房對面, 即是北端, 是"正房", 是院中最闊落, 樓底最高的房舎, 窗戶向南, 是供長輩居住的, 而後輩就居於兩邊 東西端的"廂房".


旁邊的"廂房"便是後輩居住的.


正房兩側, 和廂房中間的便是這個"耳房", 可用作睡房, 書房或其他用途.


正房及廂房門前都有這些石階, 我以為只是普通的梯級, 沒有怎樣特別. 原來也有意思的, 越多石階的表示是長輩居住, 而小石階就是後輩.

這個是廂房, 是後輩居住的.


而這個是高一級的便是正房, 長輩住的.

西邊的廂房(西廂), 我沒有在內裡拍照, 那裡放了很多齊氏家族的族譜和照片. 千芉五號的原有人便是姓齊的大戶人家, 在文革時期這間大宅是沒收了的, 到文革後, 齊氏後人才在法律訴訟上取回這間四合院.


東廂內裡的擺設


原來, 古代做椅, 椅下的三條木構造, 一定要一條高過另一條, 代表步步高昇.


這裡是正房, 廰房的長枱又名"案", 放置了西洋鐘和花瓶, 意思是終生(鐘聲)(瓶)(案)!

中國人相信意頭, 真是有趣!


這裡是正房的睡房


這個門鎖, 張大姐說很特別, 我就把它拍下啦.



看完了四合院, 即是東(東廂), 南(倒座房), 西(西廂) 及北(正房) 四個獨立平房, 也差不多要離去了, 但好客熱誠的張大姐也和我解釋屋院內的一些有趣東西.


我真的有點不相信, 四合院常用的建築技術 - "磨磚對縫", 將米磨成粉, 煮成米漿用來黏合磚塊, 百多年後, 依然堅固. 這幅牆便是由磨磚對縫造成.

張大姐說, 長城也是這樣築成的呀!!!

我真的覺得很神奇!



這兩個器皿也有很長久歷史的.


"借斗?印還, 莫學劉備"


這是放在大門入口的"懶凳" (冷板凳), 也保持完狀, 是給那些送貨來的下人可以休休息.


這隻很會說話的"了哥", 如果不看他, 還以為是有人在說話.

這位就是張大姐了, 很友善, 熱誠地講解, 資料非常豐富!

Wednesday, June 24, 2009

北京 - 單向街. 書 (7)....

就在圓明園東門側, 有兩個"應該"很有趣的地方, 但是"左右間" cafe 已結業了.
而"單向街. 書", 有些像香港以前的"呀麥書房", 也會有些特色講座. 但當日去到, 印象大減, 黑沈沈的, 地方很細, 書種也不多, 外面的大書局也會買到. 唯一解釋可能是平日的關係, 沒有什麼活動舉行, 也沒有遊人, 所以令到那裡沒有什麼氣氛吧.

Tuesday, June 23, 2009

北京 - 圓明園 - 西洋樓 (6)...

頤和園和圓明園, 很多人也會選擇到前者, 但今次自己揀了比較小人去的圓明園裡的西洋樓參觀.
到圓明園只要乘搭地鐵到五道口站, 再轉乘公車便可以, 也算方便.
那個早上到了圓明園, 遊人很小, 感覺很舒暢, 我只行了一會兒, 便集中火力在我想看的 西洋樓裡.

西洋樓位於圓明園的東門, 如果在東門那邊下車, 可以節省一些步行時間. 進入西洋樓也要再付RMB15 入場費.
西洋樓其實就是一些破爛不堪, 支離破碎的廢墟, 有些像羅馬古城. 其實我就是喜愛看這些很原始, 沒有任何修飾, 複製的歷史遺跡, 可以重組以前昔日的繁華. 西洋樓是建於乾隆十二至廿四年間(1747-1759年), 是由意大利傳教士及一位法國人設計, 怪不得有些歐陸色彩.
踏入西洋樓, 第一個很大的遺跡便是這個"大水法" - 意思是規模最大的噴泉. 後面那部份叫"遠瀛觀"

位於"大水法"對面便是-"觀水法" - 昔日的皇帝便是坐在這裡觀賞大水法噴泉的.


在大水法及觀水法旁的是"諧其趣" - 它是西洋樓最早建成的部份, 這裡除有噴水池外, 是一個三層高的大宅, 迴廊和演奏廳.


看着這個地方, 很難想像以前曾經是有三層樓高的地方呀!


諧其趣附近有個叫"海晏堂"的地方, 以前建有12生肖銅像, 全日輪流噴水, 每次隔兩小時, 具觀賞及報時功能.


海晏堂的後面看見這一個東西便是"海墁台基" - 是一個後方储水樓.


接著便來到"方外觀" - 這是一個禮拜堂, 說是乾隆為一位信奉伊斯蘭教的妃子而建的.


這個地方叫"玉竹庭", 旁邊的兩個圓方形物體便是昔日的荷花池.

荷花池



這裡比較完整的就是西洋樓裡唯一修復過的遺跡 - "黃花陣"
是以矮牆築成的迷宫, 中央建圓頂亭是終點.



這一個小迷宫, 不算容易行, 當天我也花了一點時間才可以進入及走出來. 看見很多人也放棄而爬牆過.



最後一處遺跡是諧其趣北面的噴水池, 也是三層的噴水機關, 是菊花式的.

這些倒下的石柱也很有特色.


怎麼這隻石獅子可以保持得這樣完整?

這些有特別標記的石柱, 是不是更有保留價值呢?

西洋樓的另一邊是"線法山", 曾經是乾隆皇策馬之地, 現在變成一個小山丘, 沒有什麼值得好看.


西洋樓是一個比較冷門的遊點, 但我也花了好幾小時在這裡.

Tasmanian Sky

塔斯曼尼亞的天空, 影了很多天空的照片, 回來香港後的幾個星期, 仍很懷念這個旅程, 這個天空......